通用banner

茶文化史

2021-04-29 14:09:36


src=http___img.mp.itc.cn_upload_20160613_44b7a86128f5429a913fa8ebcff21f1d_th.JPG&refer=http___img.mp.itc.jpg

一、茶文化概说 


茶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到华夏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已有近 2000 年的历史,是人类参与物质和精神创造活动的结果。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就开始进入文化精神领域,成为文人墨客赞颂、吟咏的对象,被一些皇宫显贵和文人雅士看作是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达志向的手段,从而孕育了茶文化的萌芽。到了唐代,随着茶饮风尚的拓展,以及儒、道、佛三教思想的渗入,茶文化逐渐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特别是茶学专著《茶经》的问世,勾画出了茶文化的轮廓,是茶文化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时期,制茶技术得到提高,形成了“斗茶”习俗和技巧性很高的“分茶”技艺,大城市茶馆兴隆,山乡集镇的茶店茶馆遍地皆是,文人著诗文歌茶事的数量增多,茶学专著达 33 部之多。元、明、清时期,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无论是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还是饮茶的普及和技艺的提高,都散发着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


自茶文化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以来,民间就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媒介,使茶文化不仅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阶级得到延续,而且在平民百姓阶层中得到传授和发展。元代在茶学和茶文化方面仍然传承了唐宋以来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开始出现散茶和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为明代茶叶革新奠定了基础。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贡”的诏书,明确了向皇上进贡的只要芽叶形的蒸青散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纷纷效仿,并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中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到了清代,形成了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以茶敬客”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茶开始成为小说的描写对象,“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书中有 270 处左右言及茶,仅茶诗词、联句就有 10 多首。


在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 100 多年里,西方列强入侵,战争频繁,社会动乱,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传统的中国茶文化日渐式微,饮茶方式逐渐简化,但饮茶之风却很盛行。城乡的茶馆茶肆处处林立,茶摊比比皆是,炎炎夏日道路上的茶亭及善人乐施的“茶水站”随处可见,“以茶待客”的民风遍及城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30 多年里,茶文化仍然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茶叶事业的发展,对茶文化见仁见智的讨论逐渐热闹起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通过茶艺交流、茶文化社团组织的建立、茶文化节和国际茶会的举办、茶文化书刊的推陈出新、茶文化教学研究机构的相继建立等活动和措施,中国现代茶文化与古代茶文化相比,更具时代特色,内涵更为博大精深,既有人文历史,又有科学技术;既有学术理论,又有生活实践;既有传统基因,又有创新意蕴,仅茶学专著就有 600 多种,是继唐宋以来,茶文化出现的又一个高潮。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经济贸易等学科和行业。既包括茶文物、遗迹、茶学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楹联、茶与美术、茶与旅游、茶与保健、茶叶包装、茶叶命名、茶艺表演、茶馆茶楼、茶山茶泉、茶水茶具、冲泡技艺、茶食茶点、评品技法、饮茶环境等物质形态,又包括茶道、茶德、茶风茶俗、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精神形态。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茶叶形象的展示。它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兴盛,特别是茶经济的兴盛是同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和文化,彰显着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反映各自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而“以我口唱(说)我心”的民间茶文化和“以我手写我心”的文人茶文化的同时存在,则是各地区各民族的共有现象。


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首先是历史性,茶文化历史悠久,武王伐纣时,茶成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成为货物交流物品。汉朝,佛教“坐禅”“破睡”以茶为滋补品。隋朝,全民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文化体系形成。宋朝流行茶饮法。清朝,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融入儒、道、佛哲学思想。其次是时代性,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内涵得到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不仅融入科技,而且融入了时代媒体和市场经济的精髓。茶文化的价值功能明显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茶文化的核心地位得到确立。第三是民族性,中国民族众多,绝大部分民族都爱饮茶,并与各自的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民族的礼节、习俗,展示了茶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情趣。第四是地区性,中国地广人多,茶类的花色品种多,饮食习惯、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经济和生活存在差异,各地区都有名山、名水、名人、名胜,于是便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第五是国际性,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日本、韩国、俄罗斯、摩洛哥等国家的茶文化都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演变而成。在英国,饮茶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


茶文化的主体是人,是为人而存在的,它不仅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陶冶人的情操、帮人修身养性,还大胆地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经分析鉴定,茶叶中含有包括茶碱、咖啡碱、儿茶素在内的 500 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如今茶饮之风蜚声全球,是因为它给人类创造了货真价实的价值,给人类健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它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文化就在我们身边,茶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的平民生活,就是好的诠释;“文化是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人情趣,更是有力的佐证。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与佛、道、儒三教为伍,吸收了三教的诸多哲学思想,既有佛教的茶禅一味之美,又有道教的以生为乐之妙,也有儒教的仁礼安邦之魂,它给茶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导茶人从小小的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的茶汤中品味人生百味。只要你细细咀嚼,就会感到回味无穷,畅酣淋漓,羽化登仙之妙便会油然而生。


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社会功能齐全,既是文化现象,又是礼节现象,以礼来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的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茶人的修养、情绪等条件,在浓浓的茶文化氛围中,让茶人沉浸在“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的甘醇思绪中,这就是茶文化的魅力所在。


src=http___05.imgmini.eastday.com_mobile_20180223_20180223104919_8e3d99d51e6a6b0be836850a7e8dc0fe_4.jpeg&refer=http___05.imgmini.eastday.jpg


二、茶道


茶道属于茶文化范畴,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在世界上首先将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最早记载茶道的是唐朝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宋朝的张源在《茶录》中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藏、洁,茶道尽矣。”


中国茶道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茶道是饮茶的高境界,它要求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昭雪。它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如唐代为克服“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和“三不点”。“三点”: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则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浑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这些规则既烦琐,又苛刻,一般平民百姓是无法接受的,它便成了皇室贵族、雅士文人、禅宗僧人的zhuanli。自唐代起,向后流传,在经历元朝统治近 100 年后,就在中国土地上湮没了。明代又复活兴盛,到了清代,又一次衰落了。而元代兴起的泡茶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原因很简单,因为泡茶只要放茶叶、倒水两个动作就可以了。


“茶道”一词自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茶学界专家对茶道的解释才逐渐活跃起来。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中国茶道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则主张中国茶道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台湾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认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对茶道的理解是:“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


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体现宇宙万物有机统一的和谐之美。在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的字眼了。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是茶道的核心。


以上专家、学者对茶道基本精神(茶德)的归纳,虽然说法不一致,但基本观点还是比较接近的,毕竟“月映千江水,千江月不同”嘛!


有人说,茶道就是人道。在生活节奏十分紧凑的而今,人们对历史上皇室贵族、文人墨客、得道高人zhuanli式茶道难以有认同感,他们只注重饮茶对人体有益,茶是独一的文明饮料,茶道则是茶事活动中的技术和艺术,渗透到各个领域,诸如平民茶道、官场茶道、行帮茶道、商场茶道、社区茶道、家庭茶道等,统称世俗茶道。


归根到底,茶道是贯彻到饮茶和茶艺活动中的一种精神,是“通过沏茶、品茶以及相关的礼节来陶冶性情的饮茶技艺”,是茶文化的灵魂,是天人合一的高境界。



src=http___www.51wendang.com_pic_e6c02e8a4cda99ee368c6cf4_1-675-jpg_6-1080-0-0-1080.jpg&refer=http___www.51wendang.jpg


三、茶文化著述


茶学,从内容上讲,大体可划分为两大部分,即茶科学和茶文化学。千百年来,历代文人著书立说,记录和创立了诸多的茶叶科研和文化信息,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宝贵财富。据不完全统计,茶学专著隋唐时期 13 种,宋元时期 33 种,明代 68 种,清代 17 种,当代 600 多种。


1、古代著述 


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那些记载有着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唐代成为茶文化典籍文献定型期,其标志是在唐代中叶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至此,中国以至世界才有了一部茶学专著。陆羽以后,唐代茶书不断出现,但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此外,有关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等。


唐诗,融汇了很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极广阔的茶事生活画面。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以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其后。 


在跨越几个朝代的 950 多年间,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各不相同。宋代 30 多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对品饮艺术的探索。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北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明代 60 多部茶书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朱权《茶谱》论“清饮之说”,把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贯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其所持之说,被称为“朱权茶道”,并予日本茶道以影响。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而清代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虽然在其 200 年间,茶书只有 10 多种,但就整个宋、元、明、清而言,相对以前,还是处于发展时期。


2、现代著述 


从 1919 年到 1979 年的 60 年中,茶学专著很少,不过 30 种左右。当时间进入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茶学专著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迄今为止,已出版各类茶学专著达 600 多种,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既有研究探讨的理论著作,又有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既有茶文化的专题论述,又有茶科学的综合展示。种类之齐全,内容之全面,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


(1)《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年 1 月版) 


(2)《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年 5 月版) 


(3)《中国名茶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年北京第 2 次印刷) 


(4)《茶叶起源及茶树栽培起源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年 8 月版,刘家虎著) 


(5)《茶叶鉴赏购买指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2014 全新升级版) 

标签

Copyright © 宣恩伍家台贡茶产业协会 鄂ICP备2021003049号

联系方式:18671699666 | 联系地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

服务支持:致趣科技

6.jpg   qrcode_for_gh_54a7ab8848f4_258_03.png